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投稿指南尊敬的先生/女士,您好,欢迎光临本站!
 医学检验论文
控制血常规标本注入试管时间对患儿凝血发生率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9-08 点击: 发布:本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控制血常规标本注入试管时间对患儿凝血发生率的影响,以指导未来患儿血常规标本注入试管时间的控制,旨在减少因凝血导致的重复抽血的发生。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6月30日于儿科接受血常规检验的120例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同时采集4~6支血标本,观察组采集足够血量后最先注入血常规试管,对照组采集足够血量后最后注入血常规试管;比较两组凝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凝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严格控制患儿血常规标本注入试管时间,可有效减少试管凝血的发生,及早明确检验结果。
  关键词:血常规 注管时间 凝血 再抽血

  血液检查是医学检验中最常用的检验项目,血标本采集的质量优劣可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继而影响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1]。临床上为患儿采集血标本时,常发生血常规标本凝固现象,不仅会延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因凝血导致的再次抽血还会给患儿身体和精神上带来较大痛苦[2]。经临床操作经验总结,由于患儿血管细小,血流速度缓慢,静脉压力不足,加上患儿年龄过小,理解能力及配合能力较弱,极易出现哭闹现象,对抽血的配合依从性低,穿刺难度大,常导致采血时间延长[3-4]。目前,一次性采血针头在患儿同时采集多管血标本中实用性低,而使用一次性头皮针接注射器采集血标本的操作简单,实用性高[5]。但即便如此,也无法避免因采血时间导致凝血的发生。临床认为多种因素可导致凝血的发生,如患儿静脉暴露不充分、采血器具不合格及同次多管采血时的注入顺序不正确等[6]。上述因素中,采血器具不合格、暴露不充分等均被证实,但有关血常规标本注入试管时间影响凝血发生率的相关研究较为少见,结果尚不清楚,仍需加以明确。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控制患儿血常规标本注入试管时间减少凝血的效果,以期为后续降低患儿血常规检验凝血发生率提供参考经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6月30日于我院儿科接受血常规检验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同一患儿同时采集多管血标本,血量8~12 ml,共4~6支;②同一操作者;③注管时间计算为血液流入头皮针至血液注入血常规试管的时间,1~4 min,血标本确保30 min内送检;④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等均完善。排除标准:①血液系统疾病;②重度脱水;③肾病综合征;④血氧饱和度(SpO2)<90%;⑤采血时间>4 min。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4个月~2岁3个月、平均(1.34±0.28)岁;身高56~103(83.47±8.61)cm;体重4~19(11.73±1.58)kg。观察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4个月~3岁、平均(1.42±0.29)岁;身高56~109(83.52±8.62)cm;体重4~20(11.79±1.59)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用物准备
  消毒用物、一次性头皮针、10 ml注射器、采血项目条形码、血标本试管(所有用物均在有效期内,完好率为100%,且经双人核对准确)。
  1.2.2 对照组
  最后注入血常规试管的血标本,具体内容如下:依据血标本采集操作规范进行采血,当血量足够时分离采血头皮针,先分别注入其他血标本试管,最后注入血常规试管,打开血常规试管帽,采血的注射器贴在试管内壁,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1.5 ml,并立即盖严管帽后呈90°上下缓慢摇匀6~8次,使血标本与抗凝剂充分混匀,贴好条形码,再次核对准确后送检。
  1.2.3 观察组
  最先注入血常规试管的血标本,具体内容如下:依据血标本采集操作规范采血,当血量足够时分离采血头皮针,首先打开血常规试管帽,采血的注射器贴在试管内壁,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1.5 ml,并立即盖严管帽后呈90°上下缓慢摇匀6~8次,使血标本与抗凝剂充分混匀,剩下的血液再分别注入其他血标本试管,贴好条形码,再次核对准确后送检。同一患儿的多支血标本试管中,若1支或多支试管出现凝血现象则视为1例发生凝血。
  1.3 评价指标
  详细记录并比较两组发生凝血的情况。凝血判定标准:抗凝管采集血样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蛋白析出或出现凝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全部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xˉ±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有8例发生凝血,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有20例发生凝血,发生率为33.33%。观察组凝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6.708,P=0.010)。

  3 讨论

  血常规检验是观察人体是否存在病理性变化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当机体发生变化时,常引起血液的质和量的变化,而血液一旦发生病理性变化,可对全身的组织器官产生较大影响[7-8]。因此,血常规检验不仅是对多种血液疾病进行诊断的主要依据,还可在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中发挥关键性作用[9]。但临床在实际进行采血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临床在为患儿采集血常规标本时,血标本常存在凝固现象,偶尔也可能出现肉眼无法发现的,血液产生的凝块,造成检验结果不准确,通常需要再次对患儿进行抽血化验,不仅大幅度增加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还增加患儿的痛苦[10-11]。故提高采血一次性成功率,避免和减少采血不顺利的现象,对降低患儿血常规标本凝血率至关重要。临床认为导致患儿血常规标本发生凝血的因素较多,其中血常规标本注入试管时间为影响凝血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12-13]。但目前关于血常规标本注入试管时间影响凝血发生率的研究不多,其相关机制、发生原因及处理对策尚未明确,仍需进一步探究。
  血常规试管是一种含有乙二胺四乙酸及其盐的采血管,而乙二胺四乙酸是一种氨基多羧基酸,可以有效地螯合血液中的钙离子,将钙离子从反应点移走将阻止和终止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过程,从而防止血液凝固,与其他抗凝剂比较而言,对血球的凝集及血细胞的形态影响较小[14-15]。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是已加好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凝血4项真空管中的抗凝剂枸橼酸钠是钙离子的快速螯合剂,能有效阻止凝血因子V和凝血因子Ⅷ降解,并能稀释血液,所以严格按1∶9比例抗凝[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凝血发生率及再抽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血常规标本注入试管时间可对凝血发生率产生影响。同次多管采血时,先不注入血常规试管,而选择注入其他试管时,时间较长,极易导致血液在注射器内发生凝固,从而造成凝血的发生[18]。其次,推测同次多管采血时,先注入其他试管时,可能会受到其他试管内试剂的影响,加速凝血机制的发生,如:①快速血清管(橘红色头盖),该采血管内有促凝剂,可加速凝血过程,能在5 min内使采集的血液凝固。而采血针尾针插入该试管内,可能带有一定的促凝剂,再将尾针插入血常规试管时,尾针极易对血常规试管内标本产生影响,最终引发凝血现象。②惰性分离胶促凝管(金黄头盖),该采血管内存在惰性分离胶和促凝剂,而促凝剂可快速激活凝血机制,加速凝血过程。作用机理与上述一致,从而大幅度提高凝血的发生率。但目前关于血常规标本注入试管时间影响凝血发生原因的相关研究较少,且相关报道更不多见,其发生机制尚待研究,仍需要在未来开展大样本、多元化的前瞻性研究加以佐证本次研究结果。
  因此,为降低患儿血常规标本凝血的发生率,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规范采血操作,正确安排多支血标本注入试管的顺序,主要通过采血后立即分离采血头皮针,打开血常规试管帽,采血的注射器贴在试管内壁,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1.5 ml,并立即盖严管帽后呈90°上下缓慢摇匀 6~8次,使血标本与抗凝剂充分混匀,但不能用力摇晃,剩下的血液分别注入其他血标本试管[19-20]。②当采血过程不顺利造成采血时间延长,当注射器内血量符合血常规检查标准的量时,马上替换注射器继续采血,把已抽取的血液按规范先注入血常规试管并摇匀,严格控制好血常规标本注入试管的时间,有效降低血常规标本凝固的发生率,为医生对病情和病因做出正确的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减轻因凝血而重复采血带来的痛苦[21-22]。③采血前做好患儿及家长的解释和安抚工作,告知采血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取得理解与配合。若患儿存在情绪焦躁、剧烈哭闹等现象,极易导致血浆成分改变,如血液凝固和纤溶系统被激活、血小板增多等,可加快采集血液的凝固速度[23]。④采血后立即拔下针头,并轻轻振荡使抗凝剂与血常规标本充分混合均匀[24]。⑤严格按照血常规分析所需要的血量采集,防止因采血量不足或过度造成凝血。采血量不足或过多均会造成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不当,血量过多会导致抗凝剂量不足,血浆中出现微凝血块的风险增加;而血量过低时,抗凝剂剂量过多,很可能导致白细胞形态和体积的变化,最终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25]。⑥选择质量好的采血器具,采血前仔细检查器具是否完好,如真空采血管质量、外观有无裂痕破损、抗凝剂剂量是否合适及橡皮塞有无松动等[26]。⑦血液标本的放置时间过长,细胞壁的通透性会增加,加上保存环境不适当,极易导致血标本凝固。采血后应立即送检,防止样本放置时间过长而发生凝血;室温下放置时间<2 h,4 ℃下保存<6 h;在送检的过程中,避免出现剧烈摇晃、震荡等现象,从而可有效降低凝血的发生率[27]。⑧采血时避免反复拍打或挤压穿刺部位,这是因为反复拍打会造成组织淤血、低氧,破坏红细胞而引起溶血,故针对血管不明显的患儿可进行热敷,使血管扩张充盈。

  参考文献
  [1] Rim JH,Yoo J.Correspondence:Response to “Eliminating or Minimizing the Effects of Cold Agglutinins on the Accuracy of Complete Blood Count Results”[J].Ann Lab Med,2019,39(5):501-502.
  [2] 容莉莉,王淑慧,姚淑雯,等.儿童末梢血不同放置时间对血常规各参数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0):1316-1318.
  [3] 申冬琴,王蓉,高文芳,等.静脉留置针联合采血器用于儿童采血的可行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9,36(4):90-94.
  [4] 崔英,姚燕群,陈婷.患儿留置针联合真空管采血标本溶血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18):1670-1672.
  [5] 黎倩.一次性采血针应用于婴幼儿股静脉采血中对标本凝血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2):317-318,322.
  [6] 张媛,李强,李慧君,等.不同采血量和离心转速对凝血的影响[J].解剖学研究,2017,39(4):45-47.
  [7] Oliveira LR,Simionatto M,Cruz BR,et al.Stability of Complete Blood Count in Different Storage Conditions Using the ABX PENTRA 60 Analyzer[J].Int J Lab Hematol,2018,40(3):359-365.
  [8] Rim JH,Chang MH,Oh J,et al.Effects of Cold Agglutinin on the Accuracy of Complete Blood Count Results and Optimal Sample Pretreatment Protocols for Eliminating Such Effects[J].Ann Lab Med,2018,38(4):371-374.
  [9] 谢晓恬.儿科血常规检查的意义与解读[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4):398-400.
  [10] 李广玉,王晓晖,钱素云,等.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实施标准化动脉采血流程的效果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9,26(12):955-957.
  [11] 莫敏玲.查检表在新生儿血培养标本采集操作中的应用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8):748-750.
  [12] 孙伟,张翠琼,英伍,等.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不同定位方法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4):1296-1298.
  [13] 顾静霞,周娟,刘莉.儿童血标本发生溶血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J].北京医学,2018,40(9):898,901.
  [14] 张志红.严重冷凝集标本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16):1956-1958.
  [15] 姚怡帆.末梢血样与静脉血样行血常规检测的差异性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6):797-800.
  [16] 梁丽婵,陈欣欣,刘怡,等.应用PDCA循环降低儿科血液标本回退率[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6,23(2):7-9.
  [17] 周后蓉,田大斌,张金花.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全血细胞分析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8,33(4):551-553.
  [18] 张福海.临床送检不合格血液标本1063份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1,24(7):83-84.
  [19] Murakami T,Iwamuro Y,Ishimaru R,et al.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Solid-Phase Extraction of Synthetic Cathinones From Urine and Whole Blood Samples[J].J Sep Sci,2018,41(24):4506-4514.
  [20] 刘俊玲,秦凤.检验科血液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4):492-494.
  [21] 范见佩,郑远华,李区杰.标本因素对凝血五项检测结果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3):411-414.
  [22] 张金环.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3):114-115.
  [23] 郁玲,胡益飞.标本不同存储时间对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影响的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29(9):1111-1112.
  [24] 黄平,马明炎,余登琼.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重庆医学,2017,46(22):105-106.
  [25] 李佳,吴宗勇,齐军.标本采集量不足对凝血检测项目结果的影响[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6,23(11):1359-1361.
  [26] 吴华,王小青,于波,等.检验科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3):99-100.
  [27] Ashenden M,Sharpe K,Plowman J,et al.Stability of Athlete Blood Passport Parameters During Air Freight[J].Int J Lab Hematol,2014,36(5):505-513.

企业信誉保障

企业信誉保障

工商可查,网站备案可查

售后服务保障

售后服务保障

一对一跟踪,确保零错误

客户信息安全

客户信息安全

客户资料严格管理和保密

无条件退款

无条件退款

发表不成功全额退款机制

期刊质量保障

期刊质量保障

正规期刊,全文网上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