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投稿指南尊敬的先生/女士,您好,欢迎光临本站!
 医学检验论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分析
发布时间:2021-04-20 点击: 发布:本期刊
摘    要: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结果。方法:2017年5月-2020年4月收治疑似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34例,实施胃镜检查后,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胃镜诊断的价值。结果:所有患者均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共234例;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8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51例;其中合并肠上皮化生99例,合并异性增生24例;胃镜诊断和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78.21%。病理结果和胃镜诊断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4例患者中,幽门螺杆菌(Hp)阳性115例(49.15%),阴性119例(50.85%);萎缩性胃炎患者中,Hp阳性93例(50.82%);肠上皮化生患者中,Hp阳性43例(43.43%);异性增生患者中,Hp阳性率为17.46%。结论:为了在根本上提升胃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除了要提升胃镜分辨率之外,还要增强对于胃黏膜形态的认知度。以多方位、多角度的方式观察患者胃肠黏膜形态,在必要状况下还应结合病理诊断,验证最终结果。
关键词:胃镜检查 萎缩性胃炎 病理检查 相关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中属于较为常见疾病。当患者发病之后,其背部固有腺体发生萎缩,在此同时也会存在基础性胃炎的情况,疾病早期部分患者并不会产生严重不适感。但值得说明的是,随着疾病的迁延以及发展,患者就此表现出胃痛、胃胀等不良感觉。倘若情况严重,会造成异化增生甚至癌变。由此能够看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做好该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意义重大[1-2]。当前临床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检验以及诊断的方式均较多,诸多研究指出,在所有诊断手段中胃镜效果最佳。
为了全面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分析情况,选取2017年5月-2020年4月收治的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34例为研究样本,对上述命题进行全面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5月-2020年4月收治疑似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34例,女94例,男140例;平均年龄(48.65±3.18)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同时合并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该情况一般发生在进食之后。
排除标准:(1)消化性溃疡;(2)十二指肠病变;(3)精神疾病;(4)晚期癌症。
检查方法:所有受试者均接受胃镜检查。⑴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具体表现:(1)黏膜稍粗糙,且黏膜平整度差,表现为颗粒样或者结节样变化;(2)黏膜红白相间,基本以白色为主;(3)黏膜血管逐步显露,且黏膜皱襞变平、变薄甚至消失。⑵病理学检查结果具体判定方式:实验依照有关诊断标准,应用浓度为10%的甲醛全面固定活检胃组织黏膜。经专业人员实施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制片之后交给病理医生阅片,开展病理诊断。
观察指标:(1)对比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2)分析病理结果和胃镜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3)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和Hp的相关性。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SPS 20.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所有受试者均经胃镜诊断,确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34例。通过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8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51例;其中合并肠上皮化生99例、合并异性增生24例。胃镜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8.21%。
病理结果和胃镜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1)(2)和(1)(2)(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病理结果和胃镜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n)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Hp相关性:234例患者中,Hp阳性115例(49.15%),阴性119例(50.85%)。萎缩性胃炎患者中,阳性93例(50.82%)。肠上皮化生患者中,Hp阳性43例(43.43%)。异性增生患者中,Hp阳性率为17.46%。可见,Hp阳性和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性增生存在着相当重要的关联性。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近年来,此类疾病的发生概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具体致病原因相当复杂。推测可能和癌变存在相关性。现如今,此疾病的高发生率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做好早期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由此能够看出,积极评定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准确度,对于提升有关科室医生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了解有着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表明,和常规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应用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符合率为81.25%[3]。该疾病患者经胃镜检查可发现胃肠黏膜外壁显著变薄,其中以红白颜色为主,可发现血管,黏膜表现为粗糙的颗粒样变化。上述征象对于疾病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说明的是,在胃镜直视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敏感度并不强,其中诊断敏感性最高的黏膜形态当属三种合并表现,达93.33%。而这也从另一方面揭示剩余的6.67%患者存在漏诊以及误诊的可能。
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病理诊断最终确定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83例,浅表性胃炎51例;其中合并肠上皮化生99例,异型增生24例;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8.21%。病理结果和胃镜诊断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胃镜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存在一定差距。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和胃镜下表现以及病理改变本身存在差别之外,也有可能和下述因素存在相关性。(1)在开展胃镜操作过程中,注入太多气体,最终导致胃窦腔过度扩张,引发黏膜菲薄,致使血管显露。(2)病理医生和胃镜医生针对诊断结果判定存在差异性。(3)有一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同时合并浅表性胃炎,因此很难区分上述两类疾病。
相关研究证实[4],Hp为一类非侵袭性细菌,其生长于人体为上皮细胞以及十二指肠表面。于上皮细胞刺激条件下,生成诸多炎性因子。在此过程中聚集了黏膜固有层免疫炎症细胞,继而引发慢性胃炎发生。
Hp感染可能会对人体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以及增殖造成影响。Hp属于胃癌相当重要的致病因子。在本次试验内,234例调查者中,Hp阳性率为49.15%;萎缩性胃炎患者中,Hp阳性率为50.82%;肠上皮化生患者中,Hp阳性率为43.43%;异型增生患者中,Hp阳性率为17.46%。可见,Hp阳性和胃黏膜萎缩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有着相当重要的关联性。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结果和胃镜检查结果存在相关性。针对疑似性患者来讲,在对其开展病理诊断联合胃镜检查过程之中,工作人员除了要加强辨别胃镜下胃黏膜萎缩性胃炎形态之外,还要积极重视典型位置的活检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提升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彭阳,万晓强,郭进军.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的回顾性研究[J/OL].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4.
[2]张艇,杨艳.血清胃泌素17与胃蛋白酶原联合检测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价值[J].安徽医学,2020,41(9):1045-1047.
[3]王恒,周庆华,蒋德涛,等.中青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4):33-34.
[4]韦加俊.对比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3):58.

企业信誉保障

企业信誉保障

工商可查,网站备案可查

售后服务保障

售后服务保障

一对一跟踪,确保零错误

客户信息安全

客户信息安全

客户资料严格管理和保密

无条件退款

无条件退款

发表不成功全额退款机制

期刊质量保障

期刊质量保障

正规期刊,全文网上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