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投稿指南尊敬的先生/女士,您好,欢迎光临本站!
 临床医学论文
高清染色内镜技术与卢戈液染色联合应用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临床效果
发布时间:2021-04-08 点击: 发布:本期刊
摘    要:目的:探索高清染色内镜(I-scan)技术与卢戈染色应用于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疑似食管癌患者100例,经影像学方法诊断确诊8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卢戈液检测技术、I-scan技术及常规内镜检测,分析三种方法对早期食管癌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I-scan联合卢戈染色诊断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其他单一诊断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I-scan技术与卢戈染色联合诊断早期食管癌,能有效提高检出率,提升疾病检查符合率,对于后期临床治疗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高清染色内镜技术 卢戈染色 联合应用 早期食管癌 临床作用

食管癌指发生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常年居高不下,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恶性疾病之一[1]。绝大多数早期癌并无症状,偶有轻微的食物梗阻、滞留感,但往往难以引起患者重视,大部分患者确诊时,病情已进入中晚期。有研究报道显示,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仅有20%[2]。目前食管癌的确切病因未明,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成为防治食管癌的关键所在。高清染色内镜(I-scan)作为一种新型诊断技术,目前临床报道较少;本文分析碘染色、常规内镜技术、I-scan技术等3种不同方法,在早期食管癌中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疑似食管癌患者100例,所有患者接受病理检查、内镜检查,并行NBI、碘染色辅助诊断;其中82例确诊为食管病变。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82例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
纳入标准:(1)语言、沟通能力正常,精神较好;(2)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其他系统恶性肿瘤;(2)凝血功能异常;(3)存在3个月内胃肠道出血史;(4)合并肾功能异常;(5)妊娠期、哺乳期女性;(6)对治疗药物不耐受。
方法:胃镜检查前8 h禁食,4 h禁水,全身麻醉后使用电子胃镜探查病变,仔细观察病灶情况,记下病变范围、部位、黏膜特点等。随后切换为I-scan模式并开启SE+CE功能,进入时采用白光观察,退出时采用白光、电子染色交替观察,不同部位使用对应色调增强模式着重观察,如使用食管模式观察食管,使用胃模式观察贲门、胃部,记录病变范围、部位、黏膜特点并分级。然后应用卢戈碘液对食管中下段(距门齿22 cm以下)进行染色,记下不着色和淡染区的大小、部位、范围等。取病变部位活组织行病理检查。卢戈液喷洒方法:将内镜撤到距离门齿约22 cm的位置,使用蒸馏水冲洗食管直至清洁无残留液体,活检孔喷入卢戈液(2%)5~10 m L,均匀散布碘伏以吸收残留液体、碘液,观察食管黏膜颜色变化情况。染色后,食管正常鳞状上皮呈棕绿色或棕黑色,但病变区不着色,呈淡黄色区,两者对比明显。病变区形态不同,对于喷洒不满意的可通过重染法用相同方式注入2%卢戈液6~10 m L。在病变部分进行录像、照相后,从不着色区咬取活检组织3~4块,活检标本用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HE染色,进行病理检查。
卢戈液染色后级别的判定及其内镜诊断标准:(1)Ⅰ级:病灶表面粗糙崎岖,不着色区域明显,边界清晰,可见凹陷或隆起。(2)Ⅱ级:病灶不着色区域边界清晰可见,颜色浅淡。(3)Ⅲ级:不着色区域边界模糊不清、颜色淡;染色为正常棕色、碘染色阴性[3]。
病理判断标准:根据Viemma分类[4],将食管上皮性肿瘤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纳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其属于早期食管癌范畴;中度、轻度不典型增生纳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82例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资料[n(%)]

三种方法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情况比较:相比于常规内镜检查,I-scan与碘染色的诊断敏感度明显更高。而三种方法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方法阴性预测值对比,碘染色明显高于常规内镜、I-scan方法。I-scan联合碘染色诊断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其他单一诊断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种方法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情况比较(n)

讨论

食管癌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形成、多阶段过程,与患者环境、生活方式、饮食、遗传位点的多态性均有关[5]。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成为防治食管癌的关键所在。
I-scan拥有可输出高清图像、图像分辨率高等优势,其呈现出的图像可以直观地看出病变黏膜纹理和微血管结构。其可以起到黏膜“染色”效果,同时可以联合表面增强、对比增加功能对微小的不规则结构强化观察[6]。
I-scan除以上基本模式外,TE模式还具备多种色调增强模式,如:(1)微血管模式;(2)微腺管模式;(3)食管模式、胃模式及结肠模式。I-scan内镜可良好地显示病灶黏膜与周围正常黏膜间的界限,从而发现一些在普通内镜下难以发现的病灶,大大提高镜下检出率。
目前国内常用染色方法是复方碘溶液染色,该方法有助于内镜医师观察评价食管病变,指导活检,减少食管疾病的漏诊。
本研究结果显示,I-scan模式的检出率及敏感度均高于传统内镜检查(P<0.05)。提示相比于内镜检查,I-scan模式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准确性更高。同时,该方法操作简单,缩短检查时间,降低患者痛苦,患者有较好依从性,利于筛查的普及开展。
本组病例研究结果显示,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内镜(P<0.05)。提示相比于常规内镜诊断,碘染色早期检查准确性更高。显示两种方法在早期诊断食管癌中,均具备确切效果。临床常用碘染色技术,但由于碘溶液反流,容易对患者咽喉等部位造成损伤。而I-scan技术则可很好地规避这种问题,该方法具备无损伤、操作简单等优点,在食管上段病变早期诊断中,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将I-scan与碘染色联合应用检测,结果显示,联合诊断的敏感度及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单一I-scan或碘染色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合诊断准确性更高。此外研究认为,在癌前病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中,虽然碘染色具备更高的阳性检出率,但该方法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导致该技术早期诊断中存在一定误诊或漏诊率。I-scan技术可通过白光转换,对病灶凹陷或隆起进行区分,该方法操作简单,无明显影响因素,对技术人员要求较低,且具备较高的病变诊断检出率。
综上,I-scan技术与卢戈液染色联合应用具有较高检出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万青,郑荣寿,张思维,等.2012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2016,25(1):1-8.
[2]闪明海,顾晓静,王芳,等.窄带成像技术与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9,41(3):76-79.
[3]徐宏伟,戴彦苗,徐倩菲,等.蓝激光内镜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7,37(4):249-251.
[4]周脉耕,王晓风,胡建平,等.2004-2005年中国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的地理分布特点[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4):303-308.
[5]宋国慧,孟凡书,白文龙,等.磁县食管癌高发区高危人群食管癌前状态及病变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4,41(19):1259-1263.
[6]徐瑾,邱雁,赵君宁.窄带成像与卢戈碘染色诊断老年病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对比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18,32(12):52-55.

企业信誉保障

企业信誉保障

工商可查,网站备案可查

售后服务保障

售后服务保障

一对一跟踪,确保零错误

客户信息安全

客户信息安全

客户资料严格管理和保密

无条件退款

无条件退款

发表不成功全额退款机制

期刊质量保障

期刊质量保障

正规期刊,全文网上收录